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文件精神,推动学校本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一流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引领广大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导,以教学内容优化为基础,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到2025年,建设校级一流课程5~10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努力创建国家级一流课程。
二、建设内容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推动课程改革,以服务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发展为导向,聚焦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建设。
(二)建设课程质量标准。以成果为导向,全面修订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要求,使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具有可检验、可考核的标准。
(三)推动课程综合改革。以教研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小班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课堂状态,提升教学效果。
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式、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四)强化优质教材建设。加大教材立项数量和资助力度,激励广大教师专业教材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教材立项建设机制,强化教材建设与教材选用的过程管理,建设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体现科教融合的立体化优质教材。
三、建设类型
纳入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一)线上一流课程。坚持优质、开放、共享和建以致用的原则,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能起到很强的引领作用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优先支持校级在线开放课程课等学校自有资源课程开展线上一流课程建设。
(二)线下一流课程。即主要以面授为主的精品课程,突出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即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此类课程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通过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形成的课程。课程教学时间的20%~50%用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其余时间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方式进行线下面授。优先支持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建设。
(四)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建设的精品课程。该类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认定与管理
(一)课程认定
校级一流课程采用先立项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建设期为1-2年。建设期满后提交项目建设成果,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授予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
项目建设成果主要形式包括:
1.形成课程建设实施总结报告(3000字以上,包含不少于3个典型教学案例);
2.课程团队组织开展至少3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集体研讨或培训学习活动,其中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开展至少1次全校范围的集体研讨或培训,并形成活动总结;接受至少2次教学督导随堂听课;
3.形成并提交新版课程教学大纲、全部教案,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其他成果;
4.参评省级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功认定者可直接结项,自动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建设管理
1.建设周期内,根据建设情况,学校给予一流本科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持。
2.学校对认定的校级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五、申报立项
以系(部)为教学单位,每个系(部)申报1-2门课程进行建设。拟申报课程需于3月28日前以教研室为单位将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附件1.)纸质版1份送至办公楼南楼109室。